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次生環境下的健康促進新思維


■王普善(現任康泰診所院長)■
當了一輩子的第一線醫生,閱讀過無數的醫學文獻,參加過無數的醫學研討會,個人心中時時迴盪幾個疑問:

1.為什麼醫藥、公衛如此發達,慢性病例數字卻沒因現代醫藥進步而減少?

2.為什麼醫療和檢驗的科技如此先進,癌症病例數字卻逐年翻轉向上而且更年輕化?

3.為什麼適婚期的年輕夫妻不孕比例年年升高?

4.為什麼醫療科技如此進步,癌症復發機率和轉移機率無法有效降低?

5.為什麼許多人在運動、飲食及生活管理還是無法徹底掌握健康?

6.為什麼媽媽懷孕時都配合產檢,結果過動、自閉及心智障礙的小孩產出越來越多?

7.為什麼居住品質變佳,過敏病例卻倍數增加?

8.為什麼小小年紀憂鬱、情緒及睡眠問題的障礙愈來愈多?

9.為什麼病毒變異的速度如此快速,我們對病毒的防禦能力如此低下?

相信面對以上不勝枚舉的醫療現象,最常得到的解答就是,原因不明,壓力、個人免疫能力不全。


個人常反思,一個掌管人命關天的專業人士,這樣的答案是理由還是藉口。

如果病因不明,為什麼會下診斷?如果是壓力,在高競爭的生活型態下,

個人該給病人什麼樣實質的幫助?

如果是免疫能力不佳,是什麼因素所造成?


病型態的確和以前大不相同,各種文獻顯示,百年來人類面臨最大健康的困境是生態環境的大轉變。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12月,發表題目為「生態系統與人類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中,特別強調生態系統惡化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複雜關係。


人體是開放性系統,當代環境的惡劣因子會直接示現在人體原有功能的運作上失靈。這些次生環境衍生下新的「環境性疾病」,病因臨床醫生不熟悉也不瞭解。習慣由疾病端去看健康,至今都看不出病因的脈絡。以癌症來說,估計80% 至90%的腫瘤與環境有關,由病毒引起占5%,電離輻射引起占5%,而化學性因素引起占90%。然醫學重點幾乎都放在病毒疫苗製成,這只能解救5%的病人而已,同時無法阻止癌症的復發與轉移。


今日生命科學與醫療與保健的重點,三位一體習習相關。身為一個當代醫師,不僅要掌握醫學全面的精要,對於民眾的健康問題,更不該漠視。如何協助民眾建立符合當代環境下的健康策略,回歸到生命的基礎關鍵元素的思考,陽光、空氣、水與食物的控管。找回生命自我修護、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時,應用高尖端生物醫學光子技術所賦予的能力,全面建立符合當代環境的疾病修正與健康之道。


健康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許多點及許多面累加起來

「送作堆」的保健食品方式乃至藥物,已經不是守護健康的萬靈丹

唯有全面擺脫次生環境下對健康所擺下的魔咒,

才能徹底終結疾病的惡性循環,隨著歲月的增長活出真健康。


(健康促進醫師王普善曾任國泰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和平醫院小兒科總醫師。主治項目:一般內科、小兒科、抗老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