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文甫/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氣候逐漸轉涼,神經科住院病人有逐漸增多趨勢,這當中又以腦中風患者佔了多數。
腦中風又稱腦血管疾病,是指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造成腦部受傷,引發身體某些部分功能暫時或永久喪失,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步態不穩,甚至意識昏迷或死亡。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癌症。
氣候逐漸轉涼,神經科住院病人有逐漸增多趨勢,這當中又以腦中風患者佔了多數。
腦中風又稱腦血管疾病,是指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造成腦部受傷,引發身體某些部分功能暫時或永久喪失,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步態不穩,甚至意識昏迷或死亡。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癌症。
哪些人容易發生腦中風呢?
一般而言,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可分兩大類:一類為不易改變的危險因子,如年齡(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性別(男性中風機率較女性高)、有家族史者。另一類是經醫療或生活形態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肥胖、抽菸等。
另外,在神經科的門診也常看到許多曾中風的老病患,經過兩三年後,發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中風,結果變得口齒不清,吞嚥、走路困難,大小便失禁,情緒不穩定,甚至變成血管型失智。
失智症的特性包括智能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喪失、行為障礙以及逐漸喪失日常生活獨立能力等現象。有時病患及家屬會將這些能力的減退及生活能力的喪失,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過程,甚至認為是憂鬱症,以致延誤就醫時機。這種智能減退及生活能力的依賴,往往造成家庭重大負擔,並讓病患及家屬都可能經歷失落的情境。
失智症的種類可區分為退化型、血管型、混合型及其他原因造成。其中血管型和混合型失智症佔了將近30%。這是直接和腦中風或腦部血流不足有關的疾病,如能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相信此類疾病也能獲得改善。而一些研究報告更指出:使用抗高血壓藥物及控制高血壓相關的血管性疾病,可能會降低失智症發病的危險性。
因此,好好控制血壓便成為一舉兩得的美事,不但可以預防腦中風,還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病的機會。 依據衛生署的建議:正常血壓的範圍是指收縮壓在130毫米水銀柱以下,舒張壓在85毫米水銀柱以下。高血壓是可以治療的疾病,只要患者好好定期量血壓,養成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並配合醫師治療,不僅血壓可以控制,也可減少因高血壓導致的併發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