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全球生醫產業面臨四大變革


一年一度的全球生技產業大會於5月底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儘管受到流感和金融風暴影響,仍有50多國超過1萬4,000人與會,各國政府及生技公司無不使出全力爭取生意和投資。雖然看來榮景依舊,但從大會演講及論壇中,不難感受到全球生醫產業在金融風暴的催化下,正加速面臨幾項重大變革和挑戰。

首先是醫藥產業高毛利的光環將逐漸褪色。根據報告分析,未來四年將有25項年銷售超過10億美元的暢銷藥物專利過期,這25項合計630億美元的市場將全數轉為平價而低毛利的學名藥(generic drugs),而同時並看不到幾個試驗中的新藥會獲准上市,加上各國在不景氣下均全力降低醫療成本,使得各大藥廠無不憂心忡忡,積極找尋新機會。

其次是歐美醫藥市場飽和、新興國家崛起。以2008年為例,全球製藥產值約7,500億美元,平均成長率3%,其中美國為負1.5%,不升反降,而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東歐、南美等市場則成長13至15%,估計中國將在2013年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這些新興國家的醫療和製藥體系和需求,與歐美有相當大的差異。


此外,近年興起的觀光醫療(medical tourism)也進一步縮減了先進國家醫療服務的成長。估計2008年美國有75萬人出國接受醫療及美容手術,費用比在美國低二到三倍,未來觀光醫療規模更將從目前的600億成長到2010年的1,000億美元,影響會愈來愈大。

第三項變革則是個人化預防醫療興起,導致診斷和醫療器材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由於基因資訊和科技的進步,使得愈來愈多疾病可以依基因類型進一步細分,也可以依個人基因特性的不同,而給予不同藥物治療。目前已有13種藥物,特別是癌症、心血管、癲癇等疾病,可依患者基因類型來配對使用藥物,以提高療效或降低副作用,而其所需的搭配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也就更為重要。


事實上,從2006年起,新上市的診斷技術和產品就快速增加,尤其以基因為主的分子診斷更是熱門。2008年更有許多大藥廠積極併購診斷科技公司,或是尋找診斷科技的合作夥伴,以因應個人化和預防醫療的趨勢。

第四項重要變革,則是由網路資訊科技所帶動的平價式數位醫療照護(digital consumer healthcare)。2008年美國已有12%醫師利用網路開藥方(e-prescription),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而零售式醫療診所在過去兩年則增加了3.5倍,線上健康管理(health online)也快速增加,包括微軟、谷歌等大公司都推出網路健康服務。


另一方面,使用網路及資訊科技的效益也愈來愈顯著,不但可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及降低成本,進一步更可以將目前「以醫生為中心」的醫療服務,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貼心服務。因此專家預測不久將來,醫療體系將大幅改變,走向以類似WALMART的平價高效率營運模式為主,再搭配急症、手術中心及個人化的居家照護。


這樣的變革,將會對醫療及製藥產業供應鏈造成相當大的衝擊。2009年是充滿危險和機會的一年,前述幾項變革都是由來已久,卻在金融風暴的催化下進一步加速,而顯得更真實迫切。變革會威脅到既有的產業,但對在生技產業正企圖急起直追的台灣而言,反而提供了很好的切入機會。若能掌握變革中的利基,加速投入,假以時日必可開拓出一片新藍天。(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