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整合式全人醫療 方興未艾


每年國人十大死因裡,醫院醫不好的慢性病越來越多


書店裡,談論抗癌奇蹟、提昇免疫力、排毒、生機飲食的書大行其道。民眾對健康有強大的需求,偏偏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健康的世界:工業污染嚴重、化學藥品及加工食品氾濫、活動空間有限、人際關係緊張、生活壓力龐大;在這些因素交叉影響下,許多病症益顯複雜,正統西醫已無法滿足,於是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接受正統西醫以外的治療。


記者走訪國內幾家強調整合醫療、全人醫療的診所,它們有別於現行正統西醫,結合另類療法診療。和坊間民俗療法不同的是,這些診所的創辦人都是西醫出身,他們試著用科學化的方法來解釋及研究另類療法,用更人性化的合理方式來看診。為什麼他們願意投入另類療法的領域?這些另類療法有沒有道理?民眾看診後的反應又是如何?值得探討。


正統西醫的侷限在哪裡?
當了30年西醫的許達夫,原本是腦神經外科醫生,六年前罹患大腸癌,衡量自身的狀況後,拒絕開刀。曾將醫師當職業的他,如今將行醫看作志業,努力向所有的癌症病患推廣他的自然療法,開設「許醫師自然診所」。


西醫與另類療法 可互相截長補短
許達夫認為,正統西醫的優點是:設備突飛猛進、診斷分類詳細、某些病症療效快速、急救一流。但也有些缺點,它是等復發、等惡化、等症狀出現才醫治的「等待醫學」,缺乏預防醫學的概念;是醫病不醫人、只見各個器官卻沒有全人觀念的「分割醫學」;在治療方面常是破壞人體、強調殺死細菌和癌細胞的「破壞及對抗醫學」:而且西醫的藥物多是違反自然的單方藥劑,所以是「反自然醫學」。


相對來說,自然療法比較安全溫和,講求人性化,缺點則是內容較不系統化及較少科學實證。許達夫的「雞尾酒自然療法」,結合了改變心念、清淡飲食、梅門氣功、生物能排毒、免疫及營養療法等,當然,也配合適當的西醫治療。


在美國,自然療法是眾多「輔助及另類醫療」中的一項。其實所謂的另類,是相對於當前的主流來說;多數另類療法,在不同社會裡都有長久歷史,譬如中醫和針灸,在華人社會的接受度就很高。


全人醫療,「全」在哪裡?
既然人是一個整體,怎樣的看病方式才是有整體觀的全人醫療?
就算大醫院中有時會針對病人的問題進行各科會診,但往往只是對自己專業的部分做討論,仍舊是以各器官而非全人的概念看問題;而健保為了避免浪費,更限制會診不得超過五科,超過部分要自費,這些都讓會診的效果打了折扣。


標榜全人醫療的「新圓山診所」,是以生物能訊息醫學做身體、情緒與心靈的輔助醫療。創辦人崔玖早年是西醫出身,後來接觸中醫領域,曾促成針灸在美國夏威夷州合法化,並從能量的角度研究氣功和人體功能的變化。崔玖說:「一個人的症狀,只是表現出來冰山的一角。」譬如胃潰瘍,一般可能只給制酸劑,最多檢查幽門桿菌,可是反應出來的,可能還包括對應的牙齒不好、飲食習慣以及心情或個性的問題。


一個病人來到新圓山診所,首先透過「生物能穴檢儀」檢測全身系統(如淋巴、肺、大腸、過敏、神經、循環等),這些系統對應到全身14個經絡,等於是兼顧中西醫觀點。只要測量出能量有不平衡或太低的狀況,就比對可能的病因病原,所有西醫認為重要的病都會檢測。「這在一般醫院,你得跑多少部門、花多少時間才可以完成?」崔玖說。


這還只是「身」的部份,那麼「心」呢?崔玖說,從神經系統腦波感應去比對不同的對應情緒的花精,不用等病人主動描述,從檢測結果來看,院方告知病人所比對出可能的情緒問題,譬如低成就感、罪惡感、人際障礙等,「他們聽了,大都掉淚,並表示『深得我心』」。


病歷表設計也十分詳盡,排行、嗜好、飲食、健身習慣、是否失眠及失眠型態、居家環境是否有小動物、高壓電線等都在詢問項目中,為患者整理出環境的污染及過敏原。新圓山診所用能量的觀點來看待病人的問題。能量以波的形式存在,依診斷結果配置能量水,並由營養師建議飲食,加上心理輔導和衛生教育,讓病人定期回診看體內清毒及整體狀況,崔玖說,這就是所謂的全人醫療。


整合式另類醫療和主流醫學相較 尚難論斷孰優孰劣
那麼,整合式另類醫療究竟有沒有效果呢?由於國內自然整合醫療的對象,目前多為長期看西醫卻療效不佳、輾轉求診於此者,所以成效上和主流醫學相較,還難以論斷孰優孰劣。


成立於2002年的赫尼曼診所,強調整合醫學,是一家結合中醫、脊骨醫學、順勢療法、音樂療法等多種另類療法的診所。診所目前已累積5,000多個病例,曾分別在2004和2008年做過病患滿意度調查,兩次結果都很相近。每次發出200份問卷,有效回收約60份。以五級分來看,「滿意」的佔80%,「非常滿意」和「普通」的差不多,只有一位「非常不滿意」。


新圓山診所至今累積約7,800多個病例,曾針對1991年到2001年的201個病例作完整調查統計。院方自己設定的療程是,診療七次能達到體內清毒60%以上,而半數病人都能達到此標準;「細菌病毒清除」和「致癌因素去除」指數都高達90%以上;而全身病症的消除也在一半以上。請病人全面評估是否了解自己的狀況,了解的有78%,但真正能在生活中落實健康習慣的,就降到52%,說明了「知易行難」的道理。


就許達夫來說,病人對他的自然療法反應有好有壞。因為來求診的多是癌症病人,死亡率本來就比其他病患來得高;況且病人在其他醫師及親友建議下,往往同時接受各式療法及各類食品、藥品,求醫行為相當複雜,要整理成臨床病例研究並不容易。不過,在病症初期就前來採用自然療法的病人日益增多,不一定是拖到「沒辦法」才來,顯見病人的觀念正在改變。


許達夫對自己的療法深具信心,努力追蹤每一個曾經來看診病患的情況。2006年他寫了一本暢銷書《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天下文化出版),目前正在著手第二本書《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他說,自己連未來第三本書都想好了,書名就是《感謝老天,你們都活下來了》!


同類療法 道理在哪?
另類醫療最常被攻擊的一點,就是「不科學」。談到這個問題,崔玖從近三個世紀的物理發展史說起。19世紀物理學家找到電,找到電阻、電流、電磁波等,但這些都還不能解釋中醫的道理,一直到20世紀愛因斯坦、波爾的理論及量子物理,才能解釋生物電。1991年蘇聯科學家發現人的周圍有六層電場,而練氣功就是把我們的電磁場擴大。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發展出的理論和技術,不代表某些現象就是不科學。


各式另類療法之中,崔玖最推崇的是同類療法(homeopathy,又稱順勢療法)。所謂「同類」,是指選擇會產生和病症相同症狀的物質做為治療的方法,類似接種疫苗產生抗體的概念。舉例來說,切一整顆洋蔥會讓人有流淚流鼻涕的症狀,那麼吃一點兒切碎的洋蔥,就可以治療感冒流鼻涕的症狀;和西醫直接對抗病症不同,是順著病勢來治,所以是「順勢」療法。


同類療法是將物質(多為自然界植物、礦物等)以高倍數重複稀釋震盪,到最後溶液不含該原始物質,看似已不存在,但物質所包含的能量、訊息反而釋放出來。古典物理學認為,分子稀釋到10的23次方倍就沒有了,但是同類療法的製劑,是將物質稀釋到10的60次方到200次方倍,「目前的物理、生物學要證明同類療法的機制作用,還太遠太遠,」赫尼曼診所執行長江啟誠說。


崔玖拜訪過多位衛生署長,爭取同類療法成為健保項目,至今18年了,還是沒有結論,關鍵就在於美國也還沒有承認同類療法的地位。同類療法在歐洲已風行200多年,到20世紀初被療效迅速的化學藥物給取代,這之後,醫療的發展就跟藥廠密切結合,崔玖說,和藥廠利益衝突是美國官方至今尚未正式將同類療法整合到主流醫學的原因。


即便臨床實證是最好的科學證據,但這也是同類療法的難處。同類療法講求製劑和患者之間能量的共振,同一瓶製劑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或每種情況,要獲得療效,前提是患者每次都能獲得客製化的配方。


醫療方式改變 民眾觀念也要改
新的醫療觀念,對民眾就醫的態度也是一個挑戰。許多病人覺得,醫生沒開藥就不算有看病;沒有藥到病除,就不算有效;進了醫院,一切就是醫生的責任,醫得好是良醫,醫不好是爛醫院。
然而,講求自然療法的整合醫療,不只是「換一種治療法」而已。自然療法主要是提昇免疫力,誘發出每個人的自癒力,因此病人不只是被動等待醫生治療,而要主動地負起改善自我健康的責任,譬如注意生機飲食、清潔飲水、運動和人際互動及興趣培養等;生活方式及心態不改,就無法達到自我療癒。


民眾必須了解,運用自然療法誘發抵抗力時,會攪動原本體內的病毒,身體可能會更為不適,會有「黎明前的黑暗」現象。
在心靈療癒方面,崔玖也特別提醒,求診者不應有「來算命」的心態,而是要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她建議大家要有適合自己的宗教信仰,在靈性上有所修養,最終還要打破生死的界線,解除對死亡的恐懼。


許達夫說,傳統的醫病關係裡,醫生是絕對權威,病人則像待宰羔羊,醫生怎麼說病人就怎麼做。現在的他,在和病人建議療法、分析解釋各項利弊後,要怎麼做,「我一定把決定權留給病人自己」。身體是自己的,最能提供完善保養和照顧的,並不是醫生,而是自己。


整合醫療是趨勢
赫尼曼診所營運六年多,執行長江啟誠說,現在還是導入期而非成長期。由於健保不涵蓋另類療法,儘管這些整合醫療診所收費較高,經營上仍不容易。崔玖說,到現在,新圓山診所還是入不敷出,她身兼「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是用研究計畫的經費來補貼診所營運。


不過,記者訪問的這幾位醫生和診所負責人,都很肯定整合醫療是未來醫療的趨勢,能接受的民眾也越來越多。江啟誠更規劃順勢療法的課程,歡迎所有具執照的醫生前來參加,他說,另類療法並不是要取代西醫,而是提供醫生另一套思維和工具。


另一個指標是,在醫界有龍頭地位的台大醫院,排除許多保守勢力之後,終於在2008年8月成立了「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專門提供癌症及慢性病患者有關中草藥的用藥諮詢,以及研究減緩患者病痛的輔助性療法。


法令規範的問題,及不同療法之間要怎麼搭配整合,在台灣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不同知識領域抱持窮究的態度和開放的心胸,將有助於醫療品質的改善,促進每個人的健康。 【全文詳見全球中央三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